触目惊心!东北肥料市场疯狂制假售假大揭秘!
发布者:乐行集团 发布时间:2018-11-02
春耕备肥季节来临之际,编辑部收到不少东北读者来信来电,反映肥料市场真假难辨,价格混乱,无从选择。也有不少品牌厂家投诉:制假售假窝点用劣质肥料冲击市场,偷含量蒙骗农民,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造成农民减产减收,而且对品牌肥料造成冲击,扰乱了市场秩序。为此,4月份,我们前往东北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部分市场进行了采访。
根据投诉线索,我们循着“农资市场看货色,农民家中问来路,深入工厂探虚实”的路径,重点采访了读者反映强烈的锦州市北镇市沟帮子镇、凌海市、葫芦岛市,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四平市公主岭市、梨树县,黑龙江省阿城区、绥化市北林区、肇东市等地的部分农资市场、肥料生产厂家和农村。下面,就采访所见所闻所思做全方位报道。
笔者以肥料经销商身份暗访锦州市北镇市沟帮子镇某制假肥料厂,对方抖落了许多在品牌、含量等方面作假的套路(央视7套截图)
源尾访农家:对配方含量浑然不知,农民当了冤大头
4月5日。在一位了解农资内幕的人士带领下,我们来到农安县开安镇某村的汪某家做深入采访。汪某家有1.8公顷耕地(当地人称“垧”),种植玉米,已买回某品牌的多肽控失肥40公斤装43袋肥料,每袋84元。我们在肥料袋上看到,在肥料名称“多肽控失”四个字的下方很醒目的印着“56TM”字样。
我们问汪某:你知道这肥料是多少含量吗?汪某说,上面不是写着56个含量吗?我们仔细从袋子下半部找到用小字标识的总养分却只有35%。原来,厂家把控失增效营养素也算做了肥料的养分,误导了农民。
此肥料我们取样委托有关部门做了化验,总养分是33.69,其中NPK分别是21.41—7.22—5.06。
我们告诉汪某,这肥料标注只有35个养分,如果按你的想法,每垧地施肥1吨56含量的肥料,种1.8垧地买43袋是合适的。但这肥料只35个含量的氮磷钾,而且每包只有40公斤,得购买54到55包才够用。目前这个用量,肯定是会造成减产的。汪某说,我哪知道这些呀,我以为就是56个含量哩!
我们问汪某:你这肥料是在哪儿买的?怎么买的?他说:“是组长的老婆到家里来介绍,我就要下了。”并说:“我们组还有不少农户卖了这个肥料哩!”
我们所采访的区域,类似情况很多,都是村组干部,或退位的村干部、肥料经纪人向农户介绍,然后由厂家把肥料直接送到农户家。这类上门推销的廉价肥,虚标含量是一个很普遍现象,而且很多肥料标注实际含量更隐蔽,有的标注在肥料袋的反面,有的即便标注在正面,把实际含量印成很小的字,颜色很浅,几乎让人看不出来。
汪某家有三人,老婆和30多岁的儿子都属于智障人,是个十足的贫困户,家里的房子是用彩钢板做成的。汪某拍着墙壁说:“不穷,谁家愿住这样的房子啊!”
给我们带路的那位当地人士说,这种虚标含量、偷含量、用劣质原材料生产的廉价肥料,最大的市场集中在一些贫困地区、山区和贫困家庭。他们缺钱,加上近几年农作物不值钱,没钱投入,就只得买廉价肥料。用劣质肥料和虚标含量的肥料种地,购肥往往会因含量误导造成用肥量不足,减产是必然的!他告诉我们,正常的年景,施用50多个含量的肥料,每垧地施1吨,玉米正常产量可以达到3万斤,而使用劣质肥、含量不足的虚标肥,每垧地可能会减产五六千斤!他介绍,这个镇有22000垧耕地,主要是种植玉米,因为图便宜,80%以上使用的是这种虚标含量、偷含量以及一些用劣质原料制造的廉价肥。
我们算了一笔账:2万2千垧地,八成用廉价劣质肥,每垧若减产5000斤,每年就少收玉米8800万斤,每斤只按0.75元计算,直接损失就达6600万元,户平减少收入逾6000元!
这样一个惊人的财富流失,可能是任何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或是“××振兴计划”都无法弥补的!
我们在釆访过程中得知,此类肥料在东三省和内蒙古大有市场,并呈逐步扩大逐年上升之势!
制假乱象:劣质原料,简单工艺,暴利驱使不法商贩铤而走险
釆访了源尾访源头,造假工厂是如何将劣质低含量肥料炮制出来的?
我们每到一地,都有农资经销商和了解内幕的知情人士向我们检举揭发不法商贩制售假冒伪劣肥料的黑幕。包括当地有多少工厂,指认位置,相告产销规模、原材料和工艺设备等等。
据众多知情人士介绍,我们所走访的这些区域,年产销量在两三万吨到十一二万吨的工厂,每个地方都有多家到一二十家,产销几千吨的小厂就更多了。一位做了30多年的老农资说,这些假冒伪劣和虚标含量的肥料,近两年越来越猖獗,每年至少有上百万吨流向辽、吉、黑和内蒙市场。
这些黑工厂以生产掺混肥为主,因为生产这种肥料,设备简陋,一个作坊,一个仓库就够用了。花两万元买一台搅拌机,氮磷钾放进去一搅拌,就成了掺混肥。规模稍大一点的,备有颗粒挤压成型机,将氯化铵挤压成颗粒,经打磨抛光,就跟尿素的外表一模一样了。一些不良商贩还专门挤压氯化铵,为一些小厂提供半成品原料。磷是购买磷酸二铵;钾的成分,是购买氯化钾,掺和氯化钠(工业盐)挤压成型,染成红色。三种原料一搅拌,就成了掺混肥料。
在此,记者必须告诉农民朋友和读者,这与正规肥料企业生产掺混肥大相径庭。正规肥料企业生产掺混肥,氮的成分主要是尿素,掺进氯化铵,最多也只占30%。钾是采用进口钾或青海盐湖钾。这些小黑工厂为什么全用氯化铵,而不用尿素?为什么氯化钾还要掺工业盐?一方面是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生产的掺混肥含量低,大多在30到40个左右,而尿素和磷铵、氯化钾的含量都比较高,尿素的氮含量在46左右,磷铵和氯化钾的含量都在60个以上。得用大量的填充料才能生产如此低含量的掺混肥,如果用黑土或者石粉做填充料,远不如氯化铵+工业盐成型效果好。
这些小黑工厂,“玩虚的”是一个共性,虚得叫人摸头不知脑!譬如说,有一种肥料,正面赫然印着:总成分:56,袋子背面印了一厘米高的一行模糊不清的字,经仔细辨认,才知道氮磷钾总养分是35。不少标注总成分56的肥料,其中的氮磷钾养分在40个以下,把有机质、微量元素,甚至氯离子含量都标注出来,连同养分等几项相加,正好是56,农民信以为真是56个含量的肥料。这类肥料每包比大厂50到52个含量的肥还便宜三四十元,农民满以为捡了大便宜。
玩弄“总成分”与“总养分”文字游戏,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不少小厂家使用在外地注册的品牌名称,在吉林、辽宁生产。有一个叫“××旺”品牌的“控失55”肥料,在肥料袋上标注“云南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销”、“中国科学院……增值肥料”、“国家12.5科技支撑计划成果”等字样,其养分标注却与55相去甚远。
电话地址都是云南安宁市某地,核准生产许可证却是“吉”。我们拨打其区号为0871的座机,无法拨通,拨打其400电话,通了,接电人操东北口音。我们问其控失55与氮磷钾含量是啥关系?是否有虚标误导嫌疑?对方说:“你不来我公司,不出示证件,我凭什么回答你?”叫你到云南的这处住宅小区去釆访,可能吗?不是找死!再说,没有哪个品牌肥料的公示电话会是整天都拨不通的。拨通了也会如实解答用户的任何问题。服务热线绝对不会让咨询者千里迢迢去出示证件了才予答复!
声东击西,死无对证,是类似黑厂的一个“绝招”。
有些黑工厂白天停工,夜晚生产,产一车肥就运走一车,直接运往农村发放进农户。有些厂是白天在明目张胆的生产,通过忽悠团,把农民请进工厂参观,吃好喝好后订货,把肥料送到家。
用氯化氨,通过喷浆造粒生产硫基肥,与生产掺混肥的原材料、生产工艺大同小异,虚标含量、弄虚作假,是这些小厂肥料的共性。
高塔肥、纯硫酸钾复合肥等等小厂没法生产的肥料,他们就委托大型肥料厂贴牌生产,产一些低含量肥料,运回自己的工厂,通过改换成高含量的包装袋,以略低于市场同含量的价格销售给农民。
五花八门的造假手段,让人眼花缭乱。
我们以肥料经销商的身份深入到四平市公主岭市打着某知名化工总厂幌子,年产销量上十万吨的肥料厂做了暗访,发现其包装袋有各种各样的品牌,前来运货的大货车,来有自带包装袋前来装货的,相同的肥料,往不同的袋子里一装,就成了不同的品牌。我们在农资市场上卖了一袋其标注氮磷钾总养分为56掺混肥,委托北京某权威机构做了含量检测,检测结果为42.5,偷含量达13.5个!
在辽宁省盘锦市沟帮子镇,我们以同样的办法深入到庆×肥料厂做暗访,说明要比较大的量在我的区域做销售,问能否在含量的标注上灵活一点,多赚几个银子。该厂的负责人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告诉我们:为了销经商的利益,该厂本身就在品牌、含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相同的肥料,就有很多的品牌和含量标识的袋子可共销肥者选择,你要装啥袋装成啥含量的都可以。说这叫“死版”,还有一种叫“活版”,就是你拿啥袋子来装肥都行!
我们在东北三省采访时,几乎所到之处都有内幕人士谈到,有人专门在做销售假肥料袋的营生,啥品牌啥含量的袋子都有,5元钱一个。据我们向正规肥料生产厂家了解,制作一个肥料袋的成本价一到一元。看来,做假肥料袋也是一项获利不菲的行当!
售假乱象:经纪人贼多,忽悠团恣行,村组干部或“意见领袖”当了帮凶
销售假冒伪劣肥料和虚标含量的肥料,队伍十分庞大,花样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
据有关了解内幕的人士介绍,帮这些小厂家推销一吨肥料,大约可挣到200元钱,所以,有大量的人愿意参与其中分一杯羹。
一是村组干部及其家属、退下来的村干部、乡村的意见领袖、农村小卖部营销人员,一些种植合作社也搅和进来,充当了推手。
二是有大量的经纪人专门从事此业,推波助澜。这些人既不需要办营业执照,也不需要缴纳税费,比打工强得多,所以乐此不疲。
三是有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忽悠团,走村串户猎获目标,然后邀请农民来参观工厂,请所谓的农化师现场洗脑,工厂以好酒好肉来招待,有些还赠送礼品。事已到此,大功告成,忽悠团反肥料送进村屯,送进农家,拿了钱,分了赃就走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据一位深谙此间内幕的人士介绍,厂家所请的经纪人、忽悠团每年都不一样,忽悠团每年忽悠的品牌也不同。因为农民上过一次当,就不会上第二次当。但是,一旦换了品牌,换了忽悠客,就很难避免再次上当。这位人士做了十分精辟的概括:年年有人在挖坑,年年都是新面孔,年年有人往坑里跳!贫困落后的农民总是逃不脱被坑的命运!
在售假大军中,有一个现象是值得警惕的:有一部分农资零售商,见卖品牌肥料不赚钱,拼不过假冒伪劣产品和虚标含量的劣质货,利欲熏心,就自甘堕落到卖假冒伪劣和虚标含量肥料的行列中。比如说,我们在农安县农资市场采访,有几家卖品牌肥料的经销商就给我们介绍,在这个拥有40多家农资经销商的大市场,至少有七八家干起了兜售假冒伪劣肥料和虚标含量肥料的勾当,你要啥品牌、啥含量,都可以装袋就成。你要100元一袋,他就给你装100元的,你要90元一袋,就给你装90元的一一一种另类的“量身定做”,反正肥料是先订货后送货,葫芦里装的究竟是啥药,买家一概不知。这些黑心老板家里就有制假肥料厂,有各种各样品牌的包装袋,你要啥品牌就给你装啥,要多少含量就给你装多少个含量的袋子!
后患无穷:破坏土壤,农民减收
扰乱市场,威胁粮食安全
假冒伪劣和虚标含量肥料在辽、吉、黑和内蒙如此盛行,将带来无穷后患。
首先是对土壤的破坏。用工业盐配氯化钾挤压成型,外观能骗过人的眼睛,但土壤加速盐碱化却会是实实在在的!
氯离子超标,对作物和士壤的破坏,不言自明。
农民在虚标养分的蒙骗下,长期使用低含量肥料,长此以往,造成土地贫瘠是必然的。
减产歉收,种田效益低下,加速贫困农民更加贫困化。甚至,威胁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粮食安全,带来一系列问题,后患无穷,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背后真相:利益趋使,打假变成“假打”
职能管理部门转变作风,加强监管才能改变此状
东北三省假冒伪劣肥料横行,成为全国假冒伪劣肥料泛滥的重灾区,并不是什么秘密。厂家商家不是偷偷摸摸干的,而是明目张胆,无所顾忌。去年4月6日,中国吉林网曾以《揭开公主岭化肥市场部分低价化肥的“猫腻”》为题做过长篇报道。东北知名肥料企业的老总在网络上实名举报肥料制假售假乱象,这在农资界尽人皆知,社会反响颇大。但是,呼吁归呼吁,乱象归乱象,大不了就是管理部门去罚点款了事,肥料市场制假贩假“滔声依旧”。
本来,管理农资市场可谓职能部门多多:工商、质量监督、剂量等部门都负有监管职责;在打假风暴中,公安、法院、检察院、农业农村局等等部门也参与其中。从管理和执法依据来说,行业标准、计量标准、质量标准、标识规范、广告宣传等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文规定,有法律法规条文。为什么肥料制假贩假这样一个公开的秘密就得不到遏制?危害社会如此严重的毒瘤无法铲除,竟然还能如此嚣张?
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有人曾说道:我国老工业基地一一东北,如今工业太薄弱,好多县市区难得有几家工厂。所以,地方政府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实真是如此吗?东北工业真的可以靠制售假冒伪劣肥料能拯救吗?几十家上百家制造假冒伪劣肥料的老板在发财,却是以千百万农民蒙受巨大损失为代价,以农业的巨大损失为代价!得失之间,政府官员难道真的算不清账吗?这些制售假冒伪劣肥料和弄虚作假,欺骗世人的肥料业主,真的可以成为东北工业振兴的救命稻草吗?
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听到更多的反应是,这些黑心老板与一些职能管理部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所以,在不少地方,在不少情况下,打假,往往成了“假打”。猫鼠同眠,利益均沾,才是核心问题!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反映,每生产一顿假冒伪劣或是虚标含量的肥料,老板可以获得200到400元以上的利润,一个生产两三万吨肥料的小厂,年利润也在400万元甚至上千万!他们拿出利润的一部分去打发职能部门,寻求保护,是值得的!有如此巨额的利益诱惑,业主能不铤而走险吗?职能部门能把毒瘤斩尽杀绝吗?杀绝了,利益再从哪里来呢?
一位从事20多年农资的老板说,这里的农资检查,是“查大(大品牌)不查小,查外(外地品牌)不查内,查真(真正的好肥料)不查假!”
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多人提及此事:去年,吉林省两家知名肥料企业的老总网络上实名举报了四平市公主岭镇某肥料造假大佬,上级职能部门前来查处时,却是上演了一场空城计:前来查处前,工厂的成品已经搬的干干净净,销售其肥料的门店要么转移了产品,要么关门歇业。查了两天,一无所获。迫于舆论压力,厂主某被逮了起来,最后据说是掏1000万摆平此事,上演了一曲现代版的《捉放曹》。介绍情况的几位人士都说,该厂年产12万吨假冒伪劣肥料,纯利怎么也在2000万元以上,他拿出1000万来摆平这件事,还可以赚更多个1000万,何乐而不为之?
此次我们专门去暗访了这家工厂。前文有叙,此不赘述。
这个案件中,孙某是否掏钱摆平,其真伪,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调查核实,只有职能部门和执法部门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调查清楚。我们只是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肥料工厂,从原料进货、生产环节,到产品销售,都应该是有财务账薄和相关记录的,公安破案,任何蛛丝马迹都可能成为线索。一座工厂,成品一搬走,怎么就侦察不出任何线索了呢?工厂的成品搬光了,已卖出去,存放在农民家里的肥料总不至于都藏起来吧?职能部门和公安进村入户查找线索搜集证据,还办不了他吗?我们强大的职能部门,譬如说工商系统,是从国家机关一直延伸到乡镇街道,有强大的网络系统和人才队伍,怎么就查不出线索?不了了之?再退一步说,即便是关门两天,随后不是又开了门,恢复生产了吗?为什么职能部门没有跟踪调查,跟踪管理呢?假使是举报不属实,该厂主不属于制造假冒伪劣肥料,也该调查清楚,做出结论,还他一个清白!这才是对人民负责,对企业负责应有的一种态度!
但没有。该厂依然固我,生意依然红火,甚或变本加厉!这不能说明是职能管理部门见忘。只能证明:坊间的传说不是空穴来风!
两点忠告
环境如此,世态如此,作为记者,“文死谏”乃天职,我们最后想提出两点忠告:
一是忠告农民朋友:地里刨金不容易,要清醒头脑,擦亮眼睛,不能别被人骗了还帮人家数钱!看不懂含量标志,识别不了浮夸广告等不要紧,记住这个底线就行:按当前的原材料价格,自动化程度较高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正规大企业,氮磷钾每个含量的成本达50元,那么,养分总含量达50个的肥料,一吨肥的成本无论如何得2000元,虚标56个含量,每包却只要价100元以下,那一定是偷含量或是劣质原料。企业越小,生产成本越高,价格只能越高才合乎逻辑。肥料不是玩魔术能玩出来的。
再者,要算清楚投入产出账。贪便宜买了劣质或含量不够的肥料,如果种2垧地,买肥时可能省下了三五百或上千元,但是少收上万斤玉米,就是少收入七八千元!掉得太大了。
二是忠告制售假冒伪劣肥料和虚标含量肥料的不法商贩:从生存法则来说,面对最弱势群体一一贫困农民巧取豪夺,让他们蒙受数倍于肥料被骗款的歉收损失,这已伤天害理!干危及天下人饭碗的勾当,损人也害己!别以为当大家都吃不饱肚子的时候,你的万贯家财就能变魔法一样变成白米饭和白面!
如果上升到法律层面,制售假冒伪劣肥料,决不是什么“游走在违规与违法的边缘”那么简单!
在采访过程,我们在与一位老农资探究东北肥料市场乱象的原因时,那位老农资总结为这样四句话:“违规不违法,打了擦边球,职能部门不作为,农民当了冤大头。”这话貌似经典,但头两句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看看《刑法》对于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立案标准是明确的:“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 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以上的。”
对照此立案标准算一算:制售数千吨数万吨甚至十多万吨假冒伪劣肥料,货值是多少?是数以千万亿元!这该当何罪?
职能管理部门疏于监管,置全国多个部门统一部署的农资打假风暴于不顾,该查处而未查处,该移送公安侦破的而不移送,放任制假售假大行其道,那么,在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的今天,社会能放任这种监管缺位,放任其失职甚或渎职?!